![]()
![]()
11月1号,国内漫画家“old先”在推特发了一组中国古风混搭主题的插画。![]()
在留言里开始“科普”韩服和明朝汉服帽子的区别,指出“请不要抢夺别国历史文化”。![]()
说自己主要参考的是中国文物和影视作品,创作只是因为喜爱,peace and love。![]()
于正晚上突然转发了许凯身穿戏服的微博,强调说这是汉服,不能被没文化的说成是“韩服”。![]()
许凯19:56发的微博,于正22:04转发了微博,中间只隔了两个小时,并未引起什么争议。许凯微博下,清一色是舔屏小哥哥的留言,“汉韩之辨”的讨论度为零。![]()
但就是这样,于正第二天喜提微博热门话题,阅读5.8亿。![]()
于正的一番言论遭到韩国网友的质疑,于是他又发文回怼。![]()
明白了,许凯的服装本来没有争议,是于正的发言引起争议,然后于正又回应了争议。接下来他移步Ins,发了一波古画,配文“韩国在明朝时就是中国的属国!服装是沿用明朝的!”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不会吧,都2020了还有人在传播“韩国人偷我们……”的段子?
韩国申遗的“端午节”,是韩国江陵市在端午时间段特有的一种巫俗祭祀活动,和我们的端午是两码事;韩国人申遗的“中医”,只是一本《东医宝鉴》的医书;2008年有媒体称韩国在申请端午和中医后,又要拿书法去申遗,扬言要废除中国"书法"的称呼,使用韩国的"书艺"……这事情甚至发酵到韩国,韩国世界文化遗产负责人一头雾水,表示韩国没有为书法申遗的打算。
![]()
△韩国申遗医书《东医宝鉴》
当中国网友在抱怨“韩国人又偷走我们的……”的时候。
韩国网友是否也在抱怨“中国人又说我们要偷他们的……了”?本质上,这是两个国家,各自信息茧房里的人没打照面的互相攻讦。
“何老师气哭了,6月30号是何老师的生日,可韩国主持人说何炅没有粉丝……是中国人顶起来!输什么也不输韩国佬!”![]()
![]()
![]()
![]()
可见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,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啊,朋友们。当网友像蛐蛐一样,被挑得急了眼,和另一只蛐蛐咬得不可开交的时候。于正说,“韩国只是一直穿明朝的衣服,这不能变成它的”。
![]()
我们倒要问:今天的韩服是从明朝传入的,为什么就不能是韩服?
在于正的表述里,好像各个国家的文化是相互孤立的,必须要100%纯正,只要是从外地传来的,就不能成为自己的文化。
比如,唢呐本是波斯乐器,唢呐这个名字就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;箜篌在汉朝时由波斯传入我国;扬琴是明朝末期由波斯传入……难道按照于正的说法,这些乐器不能够称为“国乐”?我们叫做民族乐器,就是偷了别人的文化?其实本身就是伪命题。这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,它们有交集和相同的地方,但不妨碍各自成立——你给我一种文化,你的文化不会随之减少,甚至大家还可以碰撞、发展出更丰富的来。就把一件原本美美与共的事,变成了无谓的对立和口水战。这种偷换概念和收割流量的的做法,未免显得过于没文化和鸡贼。
在“争议”爆发的当天,于正不仅撕了韩国的“韩服”,又化身一位苦心孤诣的传统文化殉道者。
![]()
大家还记得于正以前的古装剧吧,每当想起,眼睛依旧会隐隐作痛。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从拍摄期间开始,于正就一直在微博上宣传,自己在服化道上做了哪些历史功课,投入了多少心血和成本。
夸下海口,《延禧攻略》承担着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重担。
![]()
可以看出,于正的确喜欢传统文化,比如峨冠博带,绮罗珠履,金钗钿合,奇珍异宝......于正参加姜思达的《仅三天可见》,有两个容易错过的细节。
横店旅游点,姜看见穿龙袍拍照留念的项目跃跃欲试,请于正一起,被拒。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“我在冷宫被人欺负了”
“遇到你是最大的错误”
“请帮我渡劫”
![]()
Sir记得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中,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,为子女留下一条家训:![]()
古董修复师,游走各大土豪老板酒局,赚取修复费,豪取北京城内庄园豪宅一套,先是混进娱乐圈,又卷入盗墓集团的利益争夺......于正以赢了一匹“下等马”而宣告了自己的胜利,网友们为他呐喊助威。有王朝史诗,记载朝鲜王朝正祖一生政治斗争的《李算》;有文人雅士,戏说朝鲜画家申润福一生情仇的《风之画员》;也有生于草根,讲述“红顶商人”林尚沃传奇故事的《商道》。![]()
《六龙飞天》《獬豸》《双面剧王》《大发》......今天炙手可热的实力鲜肉刘亚仁,就是靠“正剧王子”的身份,打响的名号。
![]()
△ 《六龙飞天》剧照
拍古剧名伶陈彩仙的《桃李花歌》;拍地理学家金正浩的《古山子:大东舆地图》;拍朝鲜发明家蒋英实的《天文:问天》......
![]()
![]()
![]()
韩国本土,每年都会有历史片进入票房前十,甚至夺得票房冠军。而韩国的历史题材电影,更有耐心,更能把目光聚焦到一位位汇成历史星河的风流名士身上。最有影响力的,无疑是获得戛纳最佳导演奖的《醉画仙》,讲述李氏朝鲜末期的传奇画家张承业(崔岷植 饰)坎坷的一生。![]()
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免于“遇人不淑”,他不惜挥刀屠戮。![]()
映照的,亦是彼时被强大外族左右,朝鲜民族国而不国,并由此而生的反思和奋发。《醉画仙》的结尾,震撼从平静中迸发。
在功名与浪荡、时局与人心中游迹一生之后,张承业再画不出他满意的画。
他盯着眼前烧陶的炉火,毫无征兆地弯下身来。
爬进了炉火。
以生命,淬炼了理想。
![]()
医术、绘画、饮食当然是文化的一部分。
当我们回看自己的传统时。
难道核心,不是应该敬重文化中的那份精神与品格?
而于正。
自始至终所说的“传统文化”,都仅仅止步于器物文明阶段。
服装、头饰、各种玩意儿……
在器物文明的新衣下,于正剧的内核是什么呢?
宫斗、玛丽苏、爽剧。
![]()
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与内涵。
历史上的高洁之士,忠臣良将,是全然看不到的。
当然,一个人对于传统器物的热爱无可厚非。
可是一旦这种热爱。
变成对宫斗爽剧的偷梁换柱,变成对网络键盘侠的挑拨,变成了佯装有文化的凡尔赛文学。
那么。
请停止吧,于正。
本文图片来自网络
编辑助理:破坏之王阿姨、颐和园的马达
![]()